萧煜离京,连带着他常用的外书房局域的守卫和巡查也似乎松懈了些许。虽然重要的文书和印章必然被妥善收存,但日常一些低阶管事处理杂务的场所,看守便不那么严密了。苏微雨深知这是难得的机会。
她之前多次整理书房,不仅记得萧煜的笔迹,也曾无意间瞥见过一位负责采买事宜的管事所用的印章样式——那是一种枣木刻的、较为常见的方印,刻的是“镇国公府采办”字样,权限不高,仅用于一些日常出入核对,正因如此,反而更容易弄到且不易引起高层级警剔。
一日午后,她算准了管事们多半在歇晌或忙于婚宴筹备,府内人员走动较少的时候。她让露珠在书房院外的僻静处望风,自己则借口“日前有本游记似乎遗落在书房角落,需去找找”,小心翼翼地进入了外书房局域。
负责看守书房院子的两个小厮正靠在廊下打盹儿,见她这个常来的姨娘进来,也只是懒懒地抬了下眼皮,并未严格盘问。苏微雨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面上维持着平静,轻轻推开了那间低阶管事常用、存放些普通帐册和杂项文书的耳房的门。
屋内无人。她快速扫视,很快在靠窗的一张书案上看到了那枚眼熟的枣木印章和一旁搁着的朱砂印泥。她迅速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张普通纸条——质地与府中低等下人用的条陈相似。
她深吸一口气,回忆着那位管事批条时惯用的潦草字迹和格式,模仿着写下:“允采办丫鬟二人,酉时三刻出西南角门,购绣线急用。”落款是一个简单的姓氏和日期。她写得很慢,力求形似,写完后又仔细与记忆中管事的批条对比了一下。
确认无误后,她拿起那枚枣木印章,蘸了朱砂,用力且均匀地盖在纸条的落款处。鲜红的印记清淅地印在上面。她仔细吹干墨迹和印泥,将纸条小心折好藏入袖中。
随后,她快速将印章和印泥放回原处,确保看不出被人动过的痕迹。她环顾四周,没有留下任何不属于这里的东西,这才轻轻退出耳房,掩上门。
院外的小厮依旧在打盹。她对望风的露珠微微点头,主仆二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书房局域。
回到听竹苑西厢,关紧房门,苏微雨才敢拿出那张伪造的手令仔细查看。心跳依旧很快,手心冰凉。这张纸条粗糙,模仿的笔迹也并非完美无缺,但在人员混杂、看守松懈的大婚前期,用来糊弄西南角门那个并不精锐的老卒,应当足够了。这是她计划中关键的一环,如今终于补齐。
她将手令与其他最重要的东西——那包首饰细软中最值钱的几件、以及所有攒下的银钱——放在一起,用油纸仔细包好,准备在最后时刻贴身藏匿。
晚间柳姨娘心中记挂,又过来听竹苑探望。见苏微雨依旧恹恹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她心疼不已,坐在床边细细询问她今日可好些了,吃了什么药。
苏微雨看着姨母担忧的面容,想到这或许是最后一面,心中酸楚难当。她强压下翻涌的情绪,却忍不住比往日更加依赖姨母,伸手紧紧抱住柳姨娘的骼膊,将头靠在她肩头,声音闷闷的:“姨母……您陪我坐久一些……”
柳姨娘只当她病中脆弱,加之府中大喜在即更显孤寂,便怜爱地抚着她的背,柔声笑道:“傻孩子,都成亲的人了,怎么病了一场,反倒越来越象小孩子了?”
苏微雨不敢抬头,生怕眼中的泪和不舍被姨母看见,只是更紧地抱住了柳姨娘,在心里无声地呐喊:‘姨母……对不起……微雨骗了您……微雨没有喝那碗药……微雨要走了……不能跟您说再见……请您一定保重……’
柳姨娘只当她是撒娇,又陪着她说了好一会儿话,叮嘱露珠好生伺候,才起身离去。
苏微雨目送着姨母的背影消失在门外,眼泪终于无声地滑落。她迅速擦干眼泪,知道此刻不是伤感的时候。姨母的探望更坚定了她必须离开的决心,也让她心中充满了无法告别的愧疚。